服务热线

0532-86893758

延安路开端叫天门道方案中的东西通衢大路

发布时间:2024-02-09 14:19:07 作者: 爱游戏

  延安路是岛城的一条重要的交通主干线,也是一条历经沧桑的老路。至今许多老青岛仍记住延安路的原名叫天门道,此路乃是为了留念民国时期青岛市市长沈鸿烈命名的,由于沈鸿烈老家是湖北天门县。而关于在日寇侵吞青岛时期所命名的兴亚路,简直很少有人知道了。

  开端的延安路一带简直是一片荒无人烟的当地,1897年德国侵吞青岛占后,在现在的水兵北航大院处圈地,做为兵营,它东起现延安二路,南至延安路,西抵延安一路,北连登州路,以协助普鲁士一致德国立下丰功伟绩的德军前陆军总参谋长冯·毛尔提克元帅的姓名命名,称为“毛尔提克兵营“,也称“毛奇兵营”,是德占时期三大兵营之一。1914年日本战胜德国后,改称“若鹤兵营”。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这儿又成了青岛水兵校园的校址。

  在现在的东山路邻近的山坡上,几户贫困人家已在此建立简易建筑寓居,人们称这儿为“东山谷”。三十年代,跟着青岛城市开展建造的巨大变化,前来务工的胶东区域农人许多涌入青岛,在此暂住的人数也逐步增多,构成一片有名的“棚户区”,周边亦稀有条不规则的小路呈现,但首要通道仍是在登州路上。

  依据《青岛市实施都市方案方案》,1937年,市政府决议开建方案中的东西通衢——天门道。这条以时任青岛市长沈鸿烈家园命名的大路,规划宽度为30米,由登州路向东经仲家洼、亢家庄一带至张村,并分近中远三期进行,是彼时青岛最宽的大街。

  1937年,因卢沟桥事故的迸发,天门道的构筑在开建后不久就被逼中止。日本第2次侵吞青岛后,1940年,日伪当局决议在原基础上持续建筑该路。

  本市自民国政府27年今后因物资缺少、物价高昂,不光新设工程屈指可数,即旧有工程亦难于保持。谨将概略条陈如下:土木事项 甲、新设工程 一、新筑兴亚路 本路系事故前都市方案之预订路,介于登州路与台东镇之间,在青岛山与太平山之南麓森林地带为拓荒该地带为住宅区及联络大港码头与仲家洼、亢家庄等处之预订住宅区有必要首要拓荒此路。民国二十八年即开端兴建,历时四月而成。长2000公尺,宽30公尺,在本市为绝无仅有之宽路。

  1942年3月29日,青岛特别市总务局致青岛商会关于“投标构筑兴亚路条文请查照处理”的公函。

  兴亚路之构筑,为昌盛巿区扩张路途有拓荒干线之方案,另建新街市之妄图,经建造局规划,自登州路起至新民路止拓荒新路,为留念兴亚大业定名为兴亚路,计长一千九百九十五公尺,于1940年3月初旬开工,计构筑砂石路59850平方公尺,桥梁涵洞暗渠七座,安车轨石1995公尺,安雨水管1995公尺,业于10月15日举办竣工仪式,该路工程巨大,将来市街之开展正方案进行中。

  新筑的兴亚路为砂石路,但它的起止间隔却仅是原方案中的一部分了,即登州路至新民路(今延安三路北段)之间的一段。此项修路工程出资37万元,为缩短工期和节约资金,日伪当局还要求市民、学生以义务劳动的方法参与修路,并美其名曰“勤劳奉仕”。

  实践这条与原有规划已大大缩水的路途也未能悉数完结,1940年10月15日仅是仓促宣告竣工。据《鲁青善救旬刊》记载,到1946年还安排4000余名以工代赈在天门道掘土修路。

  在1943年的档案资料中,还有规划加宽市区大连路工程,以便当热河路与兴亚路交通等的文献记载。

  在修路过程中,还在今通山路口处增设一座横跨天门道大沟的单券石拱桥,名兴亚桥,也便是老青岛形象里的延安路大桥。

  兴亚桥东南新修路途下水道,计通山、白沙、标山、黄山、掛山、尖山、西山各路之一段,共长二千二百公尺,1942年10月31日竣工。

  李德忠教师的《消失的延安路大桥》中描绘,大桥坐落延安路最低洼处,桥身为花岗岩单券拱桥,高宽各约为七八米,桥栏也是花岗岩砌成,中心有生铁铸成的万字装修。桥下是一条无名小河,咱们小时候叫它东河。

  读者“老万”回想,小时候大沟底有许多人家在那里种田,后来渐渐又是挖防空洞又是填脏土,渐渐地大沟就消失了。大沟底拆迁盖大楼时,广饶路两边的明沟也改成暗渠了。旧日里那些逢雨就滚滚而来洪流过沟的气势没了,大桥和大沟底作为地名也消灭了。

  1945年抗战成功后,兴亚路被从头改为天门道,但因时局动荡,最初规划中的东西同衡大路终是停滞,成为一未竟雄图。但天门道的构筑,以及周边数条路途的接连竣工,使路途晓畅快捷,交通大为改观。

  天门道竣工后,因前史遗留问题,几处棚户区仍旧存在了好久。据青岛市志记载,1948年8月14日,青岛市大雷雨,接连降雨8小时50分,总降雨量158.1毫米,雨势最强时每小时降雨66.2毫米,为50年来最高记载。天门道,大连路两处“难民所”,被冲垮房子180余间,衣服、用具等物随水漂去。市区有不少房子进水被淹。市政府在天门道广场,为哀鸿搭盖棚屋暂蔽风雨。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后,青岛市人民政府对区划作了调整。全市划分为市南区、市北区、台东区、台西区、四沧区、李村区、浮山区。其间市北区相关天门道的部分边界线如下:

  东南:由兴安路起,沿青岛山北至天门道中段;东:由天门道中段起,北经泰山路南头,沿松山路至吉林路中段;

  1952年,为留念革命圣地延安,天门道更名为延安路。一起,也将与延安路相邻的几条路做了改名。

  1923年4月21日《台东警察署补领大街名牌数目一览表》中载有西山路(由登州路至延安路),1952年改称延安一路。

  《民国二十二年青岛市警察局台东四分局中外户口细别表》中称中庸路(由登州路至延安路),1952年改称延安二路。

  《民国二十二年青岛市警察局台东四分局中外户口细别表》中载有新居路(由长春路至台湛路);1953年此路向东南延伸,改称延安三路,沿用至今。

  1952年,青岛天门道小学(后改称西山路小学)全体师生迁往延安二路小学。山东省人民政府在青岛天门道小校园址上(青岛市延安路90号)创立山东省青岛第十五中学。1953年,这所青岛市榜首所彻底中学建成投入使用。

  1956年,延安路建筑了碎石路面。1966年,在碎石层进步行了沥青外表处置。跟着客货运量的不断增大,1982年又出资对该路进行了全线翻建,拆除了原路中心从登州路到聚仙路的花坛,铺装了沥青路面。

  跟着青岛城市开展,延安路渐渐的变成为交通干道,现在是青岛东西快速路的首要路段,东为海信立交桥,西为登州路立交桥,中为高架路。本来的延安路现在大多处于高架路之下了。

  文献参阅:1943年《青岛特别市公署施政述要》、王栋《一张老地图上的青岛城市变迁》、青岛市档案馆、青岛市志等;